一個是消耗能源、生產“白色金屬”鋁的企業,一個是供應能源、生產“烏金”煤炭的企業;一家是民企,一家是國企。盡管產業迥異,但信發、新礦兩家大型企業集團在產業發展方向上卻異曲同工,都選擇了綠色循環經濟。 “姜省長的報告,將建設生態山東、美麗山東列為今年10項主要工作之一,我們干企業的,就應該更加重視節能降耗、環境保護,通過發展循環經濟,讓產業、產品更‘綠’。”1月27日中午,信發集團董事長張剛代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在人們印象里,“高耗能、高污染”是鋁業代名詞,但聽80后的張剛如數家珍般說起信發集團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條,這種印象被顛覆:氧化鋁的原料石灰被廢電石渣取代,一年減少石灰用量100萬噸;電石廠用回收電石爐尾氣作燃料,完全替代煤粉,每年少用煤30萬噸;電石爐由半封閉改為密閉,一氧化碳尾氣完全回收,用作下一道工序石灰燒制的燃料,一年減少碳排放60萬噸,相當于約20萬輛普通家庭轎車少用一年減少的碳排放,等于植樹約30萬畝的補償效果。就連世界性難題——氧化鋁生產廢棄物赤泥的處理,也被信發集團攻克,投資16億元的一期工程已經投產,年可從中提取10萬噸氧化鈉、10萬噸氧化鋁、40萬噸液堿,提取后的赤泥廢料全部用于水泥生產,可謂“吃干榨凈”。 “循環經濟不僅帶來‘綠色’,還泛著‘金色’,去年我們從里邊省出了63億元。”張剛介紹。如今,信發集團已初步建成以電解鋁為主和以氧化鋁為主的兩大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去年銷售收入過千億元,利稅超百億元。 傳統粗放式經濟是“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特征是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與之不同,循環經濟倡導的是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這是信發的追求,也是新礦的擔當。 “煤炭企業是高碳企業,采礦過程中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礦坑廢水、煤矸石,還會造成地面沉陷。”1月26日傍晚,在代表團住地,山東能源新礦集團董事長李希勇代表自曝“家丑”。但他話鋒一轉:“國有企業重經濟效益,更重社會責任,我們通過綠色開采,變廢棄物為資源,通過資源循環,實現經濟的循環發展。” 矸石山、塌陷地被視作煤礦、煤區的標志,既占地、毀地又污染破壞環境。新礦集團在全國率先開展矸石充填置換煤炭技術研究,到目前已形成兩種類型、五種工藝的成套技術,“以矸換煤”工藝在14個生產礦井、81個工作面推廣應用,累計換取煤產量約1000萬噸,每年減少矸石運輸提升費、矸石山土地使用費等1000多萬元。2007年至今,新礦已“消化”7座矸石山,省內外新區在建和已建成的礦井在設計中已經取消了留設矸石山。 為將煤炭開采中產生的廢棄物轉化為可利用資源,新礦集團建成矸石、煤泥綜合利用電廠10座,裝機容量442兆瓦,年消耗煤矸石100萬噸、煤泥130萬噸。為治理和綜合利用瓦斯,采用地面鉆井開采、井下瓦斯抽放、建瓦斯發電廠、抽采儲存等多種方法,往日的煤礦“炸彈”變成了高效清潔能源。 “姜省長在報告中強調加大‘轉、調、創’力度,這對我們老煤炭企業尤其迫切,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綠色礦山勢在必行。”李希勇說。